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
电话:
13933007414 高老师(微信同号)
19711939228 王老师(微信同号)
培训基地: 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 2、石家庄祥泰路66号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,西柏坡不仅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“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”,更是中国共产党人“进京赶考”精神的发源地。1949年3月,党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,毛泽东同志以“进京赶考”的比喻,警示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与自觉。今天,西柏坡党史教育以史为鉴,深刻诠释这一精神的时代内涵,为新时代廉政建设注入不竭动力。
一、“进京赶考”精神:历史回响与廉政启示
西柏坡时期,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。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“两个务必”——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,并强调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,为全党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。
“进京赶考”精神的核心是永不自满的忧患意识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。这一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廉政建设的永恒课题。西柏坡党史教育通过重温这段历史,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: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“保险箱”,腐败风险始终伴随权力而生。唯有以“赶考”心态对待权力,才能守住清廉底线。
二、新时代廉政防线的现实挑战
当前,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,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。一些党员干部在长期执政环境下,理想信念动摇、宗旨意识淡化,甚至陷入“围猎”陷阱。从“小官巨贪”到“塌方式腐败”,案例警示我们:腐败问题仍是侵蚀党的肌体的毒瘤。
面对新挑战,西柏坡党史教育的启示尤为重要。西柏坡时期的“进京赶考”精神,正是破解“历史周期率”的答案之一。它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以“考生”姿态面对人民,以“答卷人”的自觉接受监督。近年来,党中央通过巡视巡察全覆盖、反腐败国际合作、廉政警示教育等举措,构建起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体制机制,这正是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与创新。
三、以“进京赶考”精神赋能廉政教育
如何将西柏坡精神转化为筑牢廉政防线的实践力量?关键在于深化西柏坡党史教育,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。
1. 以史为鉴,强化思想根基
西柏坡时期,党中央通过整风运动、纪律教育统一全党思想。新时代廉政教育同样需要从思想源头入手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、开展“重走赶考路”主题党日活动,引导其感悟“两个务必”的深刻内涵,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清廉力量。
2. 创新形式,增强教育实效
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结合,能让廉政教育更入脑入心。例如,运用VR技术还原西柏坡革命场景,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党员干部“回到”历史现场;借助大数据分析廉政风险点,精准开展警示教育。这些创新手段让西柏坡党史教育既保持历史厚重感,又富有时代吸引力。
3. 知行合一,推动制度落地
“进京赶考”精神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。近年来,从中央八项规定到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,一系列制度设计将“不敢腐”的震慑转化为“不想腐”的自觉。党员干部需以“赶考”姿态落实制度要求,在招商引资、民生工程、选人用人等关键领域,始终做到公私分明、克己奉公。
四、从西柏坡到新时代:走好新的“赶考”路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,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”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西柏坡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:它不仅是历史的教科书,更是新征程上的指南针。
今天的“赶考”路上,考题已从“打破旧世界”变为“建设新世界”,但“考官”始终是人民群众。党员干部需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答好“廉洁从政”这道必答题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从疫情防控到科技创新,唯有坚守清廉底线,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。
结语:传承红色基因,答好时代答卷
西柏坡的窑洞灯火,照亮了中国共产党“进京赶考”的道路;新时代的廉政防线,需要以同样的清醒与坚定去构筑。西柏坡党史教育提醒我们: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,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。让我们以“赶考”精神为帆,以清廉本色为舵,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,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、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!